7月9日,張愛玲帶著12歲的兒子乘火車回到老家——山西大同天鎮縣。這是她一家三口在北京生活十多年後,第一次分離。
  此前,經過數月努力,仍未能叩開北京市公立中學的大門,張愛玲不得不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縣城租房,成為一個全職陪讀媽媽,而她的丈夫則繼續在北京經營一家汽修廠。
  在這個暑假之前,張愛玲的孩子在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的一所私立學校讀六年級。按學區劃分,孩子畢業後本來應該進入奶子房中學讀書。由於今年北京市的“幼升小”“小升初”明確了學籍管理的新規定,部分區縣還提出了繳納社保的新要求,張愛玲在初中報名之前回鄉托人補辦學籍手續,但因為未繳納社保,最終未能拿到奶子房中學的借讀證。
  她的遭遇並非個案,張愛玲說,“孩子一個班54名學生,大部分都已經回了老家。”
  自5月開始,在通州、朝陽、海澱等區,非京籍的家長們一直在為孩子上學而四處奔走。
  5月19日,近200名通州區的非京籍家長來到北京市政府和信訪辦,要求統一安排孩子上小學。
  6月16日,以崔各莊鄉和十八里店鄉為主的120多名朝陽區非京籍家長前往區教委爭取入學權,期間發生衝突。
  6月18日,海澱區四季青鄉的60餘名非京籍家長不滿孩子被分配到附近的私立小學——北京尚麗外國語學校,集體到海澱區教委請願。
  6月21日,張愛玲和300餘名非京籍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北京市政府和信訪辦門前請願。隊伍最前端的孩子們舉著“孩子要上學”的小紙牌,和大人們一起呼喊著這句口號,一些媽媽忍不住當場失聲痛哭。當天下午,一位北京市教委官員在市信訪辦內接見了18位家長代表,他們分別來自朝陽區18個鄉鎮。但當天夜裡,崔各莊鄉家長代表和其他鄉鎮代表卻陸續接到有關方面的警告。
  和非京籍“幼升小”遭遇類似困境的,還有部分像張愛玲這樣的非京籍“小升初”學生家長,他們的孩子此前就讀於不具有發放學籍資格的私立小學,在升初中時,需要補辦學籍號和提交審核材料。
  就在一個月以前,因戶籍問題而無法報考北京市高中的九名初三學生及其家長將北京教育考試院告上法庭。6月12日,該案在海澱區法院開庭,7月11日,該案一審判決家長敗訴。
  通州區的五名“幼升小”非京籍家長,也於7月7日向通州區法院遞交訴狀,起訴通州區和北京市教委。家長們被告知,要到7月16日,才會知道訴訟是否被受理。此外,朝陽區崔各莊鄉、十八里店鄉的“幼升小”非京籍家長也正醞釀起訴。
  從錶面上看,政策決策過程的不透明和搖擺不定,導致了今夏北京這場“教育權保衛戰”的爆發。然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現有的教育資源投入和管理機制不順,以及對外來人口的強硬控制思路,才是導致矛盾激化的深層原因。
  入學門檻升高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發佈有關2014年義務教育入學的文件,要求在北京接受義務教育的非京籍適齡兒童,其父母須提供“五證”,即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簿、在京暫住證及戶籍所在地無監護條件證明。
  實際上,北京此次出台的文件並不新鮮。
  從2012年以來,北京市教委即已對非京籍學生提出審核“五證”的要求。但在今年的文件中,北京市教委特別授權各區縣“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此後,多個區都公佈了嚴格的“五證”規定。
  比如,東城區要求父母雙方均在本區務工並居住;丰台區則要求父母至少一方在該區務工;海澱區要求父母雙方的暫住證須在2014年3月1日前在本區辦理;昌平區則要求父母雙方持有2013年12月31日以前頒發的暫住證,且不能斷檔。
  此外,還有一些在“五證”的基礎上增加社保證明審核條件。如通州區要求父母雙方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間在本區域內繳足12個月的社保;朝陽區也要求父母雙方必須在本區繳納社保,這一條成為該區非京籍兒童無法通過審核的主要原因。
  “2014年的5月和6月,對全體非京籍適齡入學兒童家長而言,是一個黑色、屈辱、憤怒的季節。”朝陽區崔各莊鄉的部分非京籍家長在一份《路在何方》的信訪材料上這樣描述。
  在經歷了一個多月沒有任何反饋的漫長等待之後,6月13日,朝陽區崔各莊鄉政府答覆稱,僅有25人入學材料審查通過,另有13人送交二次審查。這對於該鄉已遞交“幼升小”材料的500名非京籍學生來說,是杯水車薪。
  對於家長們的質疑,北京市教委在5月26日答覆朝陽區非京籍家長時表示:“區縣制定實施細則都是經過區政府同意的,市教委不能幹涉。因為基礎教育在區縣,市教委不直接管任何一所學校。在義務教育入學這塊,區縣政府是負主責,我們是業務指導部門。”
  令家長們更困惑並難以接受的,是入學政策的搖擺和模糊。
  朝陽區崔各莊鄉在5月5日“幼升小”報名開始時,並未提及有關社保的審核條件。當家長們幾天后前去遞交“五證”時,才得知“父母雙方必須有社保”這一要求,而“社保必須在本區繳納”更是在之後才聽說。
  5月9日朝陽區教委收到家長的反映情況後,當天下午崔各莊鄉政府表示將放寬審核條件。
  “但6月13日時,鄉政府才告訴我們可以在5月25日以前在本區補繳半年,為什麼不早一點告知我們呢?”一位家長表示不解。
  此後, 5月26日、27日,鄉政府分兩批公佈了69人審核通過名單。當這些家長去領取借讀證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27日這天上午去的家長領到了借讀證,下午去的家長就被告知“借讀證停止發放”。一位傅姓家長空手而歸,“鄉政府的人告訴我說錄錯了。”
  十八里店鄉的一位家長抱怨:“政策說變就變,5月23日之前沒有社保也發了借讀證,6月17日又從村委會和學校發放了一批。”
  6月21日,18名朝陽區家長代表在信訪辦與教委官員會面,提出疑問:“為什麼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審核通過的入學材料和現在的要求不一樣?為什麼政策一月三變,又不提前告知和公開?”“官員答覆說這就是政策,他回答不了,就散場了。”一位提問家長轉述當時的情景。
  在這次會面中,家長們從教委官員那裡得到一個並不確切的信息,最後一批審核通過的名單將在7月10日前公佈,條件是父母雙方能提供六個月社保繳存證明。但至7月10日時,受訪家長並沒有看到這份名單。
  隨著家長們越來越強烈的質疑之聲,北京市教委5月29日曾發佈聲明,強調非京籍兒童“五證”不全將不能在北京入學。聲明還表示,按照教育部對無學籍流動學生的管理要求,在不合格學校就讀的,不能建立學籍;沒有學籍回戶籍地就讀的,戶籍地學校必須依法接收並建立學籍。也就是說,戶籍所在地政府有責任接收回鄉就讀的學生並解決學籍問題。
  而對受到指責的政策公示不及時、一些區縣對暫住證和社保的要求不合理,以及如果不符合要求是否有補救措施等內容,聲明未涉及。
上一頁12下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t27ftupp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